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1年工作计划
一、历史资料发掘研究。
一是积极完善我区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调查报告编撰;二是积极申报国家级与市级等相关项目经费,为文物保护做好保障;三是积极挖掘历史文化,为“百馆之城”项目做好历史文化保障。
二、文物保护项目。
一是完善国保单位——清凉亭及红楼、晏阳初纪念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防雷项目及张自忠将军墓三防项目设计方案,并完成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二是清凉亭东侧挡土墙项目、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安防项目及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安防、消防项目资金下达后,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
三、文旅产业项目。
一是落实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建设项目;二是持续进行抖音账号发布,提升官方账号抖音粉丝数和知名度;三是推动四世同堂纪念馆改造项目,拟增加书吧、沉浸式剧场等相关内容的产业活化;四是围绕博物馆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制作并推出不低于5类25款文创产品;五是围绕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的革命文化教育主题打造多项红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并与缙云山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助推我区全域旅游。
四、日常安全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各场馆日常安全巡查工作,落实各纪念馆巡更系统安装、使用,形成常态效应,保证各场馆文物安全。二是严格按照物管服务合同要求检查各场馆外环境清洁卫生问题,及时反馈并整改。三是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组织全体职工及管理人员,全年组织四次消防安全培训,开展一次消防技能大比拼,守住安全生命线。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2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不懈抓好党建
继续强化学习,把学习教育活动贯穿于党的教育活动始终,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抓好博物馆组织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队伍管理,积极开展交心谈心,切实增强博物馆凝聚力、战斗力。
二、深入挖掘加强研究
一是对全区革命文物资源进行挖掘和研究,积极开展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时期、乡村振兴方面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见证物的征集工作。二是加强对红色资源藏品研究和营造学术氛围,完成出版《北碚历史文化综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在重庆、北碚的故事》、《北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名录》3本书籍。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温泉博物馆等,形成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百馆形态。四是持续完善红色文物保护数字化项目。
三、推动项目确保安全
一是储备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完成五大名楼工程项目勘察与设计方案编制。二是推进一批文保单位修缮工程:逊敏书院、重庆老舍旧居、梁漱溟旧居等保护修缮项目。三是完善一批文保单位基础设施: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防雷工程以及张自忠将军墓三防工程。四是申报一批纪念馆纳入免开范畴:积极推进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馆、天府彭勇根雕艺术馆申报为中央及市级免费开放场馆。五是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文物巡查长效机制,加强文保单位夜间巡查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四、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充分利用西南局旧址的红色资源和缙云山的生态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建立“四史”教育长效模式。二是持续巩固、优化文博场馆活化成效,挖掘重庆老舍旧居和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红色文化内涵,推动活化利用。三是多渠道造势宣传,办好官方品牌活动,研学活动,强化绵碚、巴碚合作发展关系。常态化发展新媒体运营,拟推出讲解员《历史书柜》栏目,以北碚人文、历史为核心,讲解员为载体,讲述北碚的历史,积极做好红色文化传承。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3年工作计划
一、遗产保护。一是积极争取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申报市级项目纳入储备库,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二是推进“百馆碚城”项目,完成服装博物馆、梁漱溟纪念馆、蔡家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期)等建设,依托逊敏书院、孙越崎旧居持续推进活化利用。三是完成以西南局在重庆、在北碚的纪录片;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时长策划一批参观研学路线和项目。四是开展17个街镇的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底数,做好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开展非遗重点项目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整体能力。
二、宣传营销。一是在自有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引导自媒体协会会员正确发声,把好宣传舆论导向;建立有效网络联动机制,与大V联动,提升内容热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联动非遗传承人创作具有北碚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生活。三是办好“遗脉相传”的品牌项目,通过向上线下结合,构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交流平台,实现教育普及,促进文旅消费。
三、安全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制度和“四有”工作,确保文博场馆有管理机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管理档案。二是积极推进逊敏书院、晏阳初旧居、张自忠将军墓、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等三防项目。三是持续加强文物安全巡查,压实责任,确保全年无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