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1年工作总结
一、本馆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北碚区博物馆是1+N博物馆群聚落址,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现管理1处历史文化综合陈列馆+12处专题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陈列馆),其中国保单位有3处,市保单位有8处,区保单位有1处,革命文物有4处。占地面积13708平方米,建筑面积6889平方米,展厅面积4815平方米。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2021年新挂牌“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重庆市巾帼文明岗”。实有编制数10人,在职人数8人,管理岗2人,专业技术岗6人。
为充实文物保护力量,2021年区级增核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副处级)1人,增编3人,用于“百馆碚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接待情况。全年各场馆参观接待总人数56万人次,未成年人到馆人次(参观+研学)30.5万,老年人到馆人次6.3万,女性观众11.5万人次,圆满完成原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宗兴等领导人参观调研。
二、重点和亮点工作
(一)传承革命文化精神,赓续红色文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馆利用革命文物的平台优势,创新创造。一是策划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寻访红色足迹 点亮信仰之灯”全媒体红色文化宣传公益活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重庆市“小萝卜头”红色讲解员大赛北碚分赛,拍摄《革命文物 红色记忆》专题片,展演《追望大道》爱国教育情景剧,录制馆长讲党史等活动。二是完善革命文物体验式配套。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建立红色宣誓广场,引导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创作革命伟人红色故事情景剧——《缙云山上的马尾松》,配套展览内容打造沉浸式互动剧场。三是提炼红色内涵推出精品力作。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讲好革命故事,规范撰写北碚区革命文物讲解词;编纂《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在重庆、北碚的故事》故事集;举办北碚区党史专题展、《执“梦”前行—卢作孚的救国之路和“现代化”探索专题展》、《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图文展》等49场巡展,以及《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线上展览,覆盖观众78.8万人次。四是搭建数字云博物馆。利用VR技术,开发“北碚文博”微信小程序,数字化展示各处场馆展陈,拓展线上讲解、打卡、文创销售等8大功能,于7月1日上线,目前已有7千ID体验过小程序。五是多渠道进行线上科教宣传。全年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推文203条,年阅读量4.2w;微信视频号累计发布56条视频,年播放量30.6w;抖音号累计发布141条视频,年播放量2642w,单条最高播放1107w,粉丝14.3w,实现了粉丝同比增长2.5倍,打破北碚区官方号中最高点赞,最高浏览量的成绩。其中,我馆原创“缅怀袁隆平院士”的系列视频,单条单次千万人观看,52万人点赞、“怀念国道212”单条视频330万人观看,5万人点赞,5000人话题讨论、“致敬王朴烈士”短视频,被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鸣同志在大会上点名表扬。六是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与重庆图书馆、重庆工程学院、西南大学、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等多个单位建立联动机制,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挂牌“百馆之城市民游学体验基地”;重庆少年儿童图书馆卢作孚纪念馆分馆,“童眼看家乡”社会实践基地,策划“巴山蜀水”绵碚红色研学之旅;深受青少年喜爱。七是产业活化。通过与企业合作,活化文博场馆,开放卢作孚纪念馆·孚生叙,举办孚生文创市集、小山说书、艺术公益培训、美学公益培训、读书会等活动48次,服务17万人次;同时以重庆·北碚为元素,先后推出《碚城有礼》《书香雅舍》《建党100周年》《Mr.贝套装》《巴山夜雨》《北玻》等主题 62类 122 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万元。
(二)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推进百馆建设
一是在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等众多专家的帮助下积极挖掘北碚区内革命文物内涵,已公布我区革命文物8处。二是积极申报并公布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为第七批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此我区已有7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完成新增“嘉陵江三峡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规划、价值评估、专家论证,并以书面正式意见反馈市文物局。四是已完成重庆老舍旧居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勘察与设计方案编制,预计今年内将启动修缮工程。五是已完成逊敏书院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前期招投标工作,今年内进场施工,计划2022年5月18日前全面修缮完工。同时持续收集关于中共重庆北区工委、王朴的资料收集。六是积极完成北碚区文物工作考核工作,目前北碚区共有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7处,已累计划定公布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69处。
(三)深入挖掘资源,提升展陈质量
围绕建设生态人文名城,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升展陈质量,一是整体打造卢作孚展陈群落,提档升级卢作孚纪念馆,完成了“实业救国振兴中华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卢作孚”陈列展览,并挂牌成为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二是推进中共中央西南局陈列展(二期)布展项目。三是自中共中央西南局陈列展(一期)开展以来,新征集(包含复制仿制)500余件套重要实物。四是依托北温泉五大名楼建设重庆温泉博物馆编制完成相关策划方案,同时收集整理和挖掘相关诗词及历史资料。五是持续推进故宫南迁档案、文献资料收集工作,与长航局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六是持续高质量推出双月刊《北碚文博》,2021年共计出版57期。七是编撰书籍《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在重庆、北碚的故事》、《北碚历史文化综述》、《重庆市北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八是积极推进其他行业博物馆建设,完成了北碚教育博物馆的布展,并成功在市文物局备案。
下载链接: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1年工作总结.docx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北碚区博物馆在市文物局的指导和区文旅委的坚强领导下,重点围绕生态人文“百年乡建、巴山夜雨、温泉故里、三千名流”四张名片,“1、3、4、4、6、10、100”的全年目标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迎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先锋作用。一是勇战山火。在火情期间,为确保文物安全,通宵转运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馆展品,多举措增设消防临时设施守护文物。发动全馆男同志参与救火一线,配合消防、武警和志愿者打赢了山火攻坚战。二是征集实物。为进一步弘扬扑灭山火的精神,围绕山火主题面向社会征集实物4000余件,口述采访消防官兵、志愿团体和个人近300名。深入挖掘“三千名流汇北碚”文化内涵,征集卢国模、冯世远、杜继金等人捐赠中共中央西南局、杨家骆、卢子英等相关实物资料1325件/套。三是全馆抗疫。组织全馆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抗疫服务,其中19名职工(占全馆人数比例88%)奔赴一线,支援北温泉街道、童家溪镇、蔡家西大两江实验小学隔离点、蔡家碚都佳园社区和群力社区等地近1个月,其余人员均全部下沉社区、小区参与抗疫志愿服务。
二、挖掘资源,传承文脉
一是深挖资源。以历史文献、实物例证等方式,厘清北碚历史发展脉络,丰富其文化内涵,编撰《北碚历史文化综述》;开展“一村一镇一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以龙王村为试点,梳理其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等内容,形成《龙王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策划方案》,并在其他街镇复制推广。二是品牌名录。梳理以松鹤楼、兼善餐厅、玉大茶庄、五月书店为代表性的老字号(老店)名录231处,并形成图文册;以缙云山水、作孚家常、兼善传承为主题整理推出203道“三宴”菜谱。三是非遗摸底。走访街镇实地调查,进一步整理完善143个区级非遗项目,掌握105名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调增23个项目和6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
三、强化保护 推动项目
一是争取资金。认真研读相关政策,积极主动对接市文物主管部门,科学编制项目计划,加快方案编制和论证,不断完善资金申报各项手续,2021年以来,共争取市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00万元。二是实施保护。完成清凉亭边坡治理、柏林楼保护修缮、逊敏书院保护修缮、重庆老舍旧居保护修缮、孙越崎办公室旧址保护修缮、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安防等10余个工程项目。三是保护公布。完成第七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个和第二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名的公布;完成澄江老街、勉仁文学院旧址等12处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公布。四是压实责任。积极开展文物巡查,全年场馆巡查330次,组织志愿者巡查450次,组织相关部门、街镇运用创新研发的文物安全App开展巡查3700余次,压深压实文物三级责任,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文物绝对安全,得到市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成为全市近10年来唯一一个与红岩联线共同入围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考察单位的区县馆。
四、展览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举办展览。先后举办《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巡展》、《为国担当—喜庆二十大·爱国企业家典范联展》、《“乡建四杰”聚北碚专题图文展》、《山火主题陈列展》、《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金刚碑村史展》并引进《以物证史—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馆藏文史资料展》等6个展览。二是提升讲解。有计划培训讲解队伍,确保每一位讲解员能熟练讲解7个以上场馆,提供线上直播和线下讲解服务。联合西南大学打造研学、讲解、表演的专职团队,建立专家讲师队,开展科普活动126场次,讲解服务2000余场,服务观众人数45万余人次。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领导调研任务50余场次。三是讲好故事。依托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馆打造“七个一”红色研学体系。围绕革命文物题材创作《缙云山上的马尾松》、《小平松》、《重庆上空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夏坝:复旦的记忆》、《信》等5个剧目,在文博场馆向观众演绎800余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五、活化利用,建设百馆
一是场馆建设。完成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北碚非遗生活馆、金刚碑村史馆、柏林村王家院子乡情馆等10个场馆的建设,积极推动孙越崎陈列馆、土沱酒博物馆、静观蜡梅蟠扎博物馆等8个场馆建设,现建设文博场馆84处,累计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次。二是非遗融合。联合四川巴中、绵阳、西藏类乌齐成立“碚齐绵巴”三省四地非遗联盟,建立非遗协会,依托“百馆碚城”多点布局、重点展示,融入卢作孚纪念馆、金刚碑杨家大院等6个场馆拓展北碚非遗生活馆。在巴中光雾山景区布置北碚非遗专题展区,在北碚、绵阳依托文博场所建立非遗工坊60余个,辐射当地3100余名农村人口就业,形成“产、学、研”于一体的文博研学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活化利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服务,打造老舍院子、农耕文化博物馆、五月书店,提档升级雅舍书院和孚生叙文创空间等,举办各类读书会、评书表演、公益培训等活动1500余场,线上线下服务观众2800余万人次。四是网络宣传。2021年度荣获全市博物馆线上综合利用第一名。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全年累计发布300余条图文及视频。抖音号“北碚往事”累计粉丝15.1万,浏览量1200万,共上热门视频8次,热门单条单次最高播放量为468万。疫情期间开展历史文化线上讲解直播、非遗传承人线上授课共计30余场,吸引6万余人参与。五是整合资源。成立重庆市首个文旅自媒体协会,会员120人,粉丝共计2000余万,组织集中宣传活动20余次,其中“缙云山日出”引爆全网,多次送上抖音同城榜热门,“缙云山日出”话题获抖音508万热度值;在抗击疫情管控期间,自媒体达人坚持正面发声,共推视频30余条。六是文创参展。全年开发新版雅舍茶书、日出和满月文创雪糕、北玻等文创产品共6种20款。参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巴山蜀水博物馆文创展、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大型文创展览盛会。获得优秀参展单位、优秀参展作品、优秀展示奖等荣誉。
下载链接: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2年工作总结.docx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北碚区博物馆在市文物局的指导和区文旅委的坚强领导下,重点围绕百馆建设、第四次文物普查前置调查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一心四片”总体要求,策划“一心四片”135体系建设方案,制定思维导图,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良好的成绩。荣获川渝中小博物馆提升优秀案例、重庆市优秀文博短视频、单项宣传推广奖,并在2023年度开展的2019-2021年全国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获得全市唯一优秀荣誉。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建引领 深入开展全馆工作
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统领,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先锋作用。一是制定计划。启动主题教育,制定学习计划,传达上级党委相关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主题教育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开展学习。组织全馆干部职工学习《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三是启动四普。启动全国第四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前置专项调查工作,完成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公布名录及公布文件资料汇总。四是各类申报。拟申报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等7处为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年度非遗项目申报。五是百馆建设。现建有文博场馆90处,国有场馆70处,非国有场馆20处,正在推动建设的场馆10处,农耕馆已布展待活化利用,人才馆正在筹备,全面对百馆资源进行梳理,形成百馆之城名录、简介及调研报告,制作百馆地图;推进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保护修缮工程项目。
二、因地制宜 切实挖掘本土资源
一是深挖历史。围绕缙云山、北温泉等沿线历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价值阐释形成成果集。二是收集故事。梳理三千名流籍贯500人,收集老照片600余张;三是非遗调查。完成17个街镇161个代表性非遗项目157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调查摸底,收集价值性非遗储备线索20余项,建立动态清单项目管理台账,掌握区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现状。
三、强化保护 加强文物安全巡查
一是日常巡查。加强馆内日常巡查及在建工地现场安全巡查,全年巡更15330次,全年馆内共计巡查340余次,志愿者团队共计巡查460次。处理整改安全隐患70余次,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实施保护。完成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安防工程;清凉亭东侧挡土墙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完成晏阳初旧居防雷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启动梁漱溟旧居保护修缮工程招标工作。三是争取资金。积极申请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红楼及清凉亭防雷工程,张自忠将军墓安防及防雷工程等申报成功的三防项目专项资金。四是文物调查。完成蔡家组团、施家梁蔡家组团、北碚组团等地块田野调查、勘探、测绘等文物保护调查工作,形成文物保护调查工作报告。(补充:今年完成的修缮项目,逊敏书院、柏林楼、孙越崎旧址和复旦提档升级,晏阳初防雷,共5处)
四、提质增效 推进展陈讲解工作
一是举办展览。依托天府煤矿孙越崎办公室旧址,完成“光与热——煤炭石油大王孙越崎与天府煤矿”陈列布展;完成卢作孚诞辰130周年暨《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建设现代化新重庆》主题展览设计制作;完成四世同堂纪念馆展示利用并对外开放;完成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陈列展览提档升级项目工程竣工验收。二是提升讲解。有计划培训讲解队伍,确保每一位讲解员能熟练讲解7个以上场馆,提供线上直播和线下讲解服务,联合西南大学打造研学、讲解、表演的专职团队,建立专家讲师队,开展科普社教活动126场次,提供讲解服务1473场次,服务观众人数77292万余人次。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全国政协、国家文物局、国家税务局、市委、市政府等重要单位和领导的调研任务100余场次。三是创作剧目。以习主席的“廉政,勤政”为主题创造新剧目《幺舅吃饭》,拟以中共中央西南局陈列馆历史创作西南局专题剧目及缙云山巴山夜雨为主线剧目。四是风采比赛。“第七届小小讲解员”大赛三名获奖选手参加重庆市首届“中华文物我来讲”决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十佳选手奖、优秀奖的优异成绩;4名讲解员参加2023年度绵碚科普讲解大赛、重庆市第四届“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导游词讲解大赛初赛及复赛,1名讲解员入围大赛决赛,取得优秀名次;3名讲解员参加北碚区首届现场教学基地“金牌讲解员”大赛,均获得“金牌讲解员”称号;1名讲解员入围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取得优秀成绩并在首届“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中荣获百佳文化遗产讲解员称号。五是加强联动。与重庆常春藤学校开展定制研学活动,签订校外全域研学基地协议;与重庆市档案馆合作,在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中,创编的红色情景剧《缙云山上的马尾松》在档案馆研学专场上演,获得一致好评。
五、出新出亮 开发文创活化场馆
一是文创开发。结合北碚历史文化以及非遗产品开发出北碚新八景文创雪糕、北玻系列、北碚食事、卢作孚130周年纪念册等系列文创,共9类10款。二是文创参展。在第四届“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暨外事礼品征集活动中,北玻系列( 花插、杯子)、缙云山甜茶系列荣获铜奖,北玻玻璃套杯系列荣获外事礼品奖;在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大型文创展览盛会、第三届巴山蜀水文创展、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23第八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进行推广展示,获得大众好评。三是场馆活化。持续多方面推动雅舍书院、孚生叙文创空间积极健康发展,四世同堂纪念馆今年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经验和举措,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四是媒体宣传。官方抖音号“北碚往事”,累计发140条视频,总计播放量543w,共上小热门16次,大热门2次,粉丝15.3w,其中《鹰嘴岩》单次最高播放为80.5w;抖音号“是若非”,累计粉丝1.1万,其中《九公里》单次播放达164.5W;微信视频官号共发布65条视频,播放量累计16.5w,粉丝3206人;微信公众号共发布49条推文,阅读量10183,粉丝13029;自媒体协会目前累计会员44位,粉丝共计382w,组织协会会员集中性宣传活动7次,其中“缙云山日出”引爆全网,在自媒体人的共同努力下,缙云山日出持续发酵。
下载链接: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2023年工作总结.docx